我國海上油田注水技術現狀及存在的問題
更新時間:2012-03-28 10:02 來源:未知 點擊數:
傳統注水處理工藝及注水指標
傳統的采出水處理工藝主要是圍繞去除懸浮物和除油展開的。國外海上油田常用的凈化裝置有氣體浮選裝置、離心機、水力旋流器、電泳裝置、波紋板分離器、薄膜過濾器等,國內油田的采出水處理回注工藝大多數也以隔油—混凝(氣浮)—過濾工藝為基礎。渤海油田原油處理廠生產污水處理工藝即包括斜板除油、氣浮和核桃殼過濾3個工序,處理出水供油田注水用。勝利埕島海上油田的采出水處理系統采用自然沉降、水力旋流、纖維球過濾工藝,出水達到注水水質標準后回注到儲層中。
另外,離心分離方法在南海海上油田也有應用[2]。傳統直接注入海水的處理流程,主要圍繞除懸浮物和除氧展開。英國北海福蒂斯油田于1976年開始注入海水,其海水處理工藝為精濾器→換熱器→脫氧塔→清濾器→注水泵。國內,埕島油田選用了海水粗過濾、壓力斜板沉淀、細過濾、超重力脫氧、電解氯化殺菌、藥劑投加等海水處理工藝,處理后海水中懸浮物≤5mg/L、含氧量≤0.05mg/L,顆粒粒徑中值控制在4μm以下。渤海綏中36-1油田采用的注水要求從海水中濾掉90%~95%的直徑≥5μm的顆粒。各油田含油儲層的孔隙結構及其滲透率各不相同,目前全國主要油田的注水水質標準參照石油天然氣行業標準《碎屑巖油藏注水水質推薦指標及分析方法》(SY/T5329—1994)。該標準對水中懸浮物含量及粒徑、含油量、細菌含量等幾項指標有嚴格要求,但對注水中易致垢的二價離子則沒有相應的要求。因此,盡管一般情況下注水水質達到了SY/T5329—1994中相應指標的要求,但在生產中結垢現象依然較嚴重。
- 上一篇:先科碧水絮凝劑資訊
- 下一篇:急調聚合氯化鋁解決20噸鎘泄漏事件